BADBADNOTGOOD: 重塑當代爵士樂模樣

BADBADNOTGOOD
photo credit: Jamal Burger

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樂隊BADBADNOTGOOD,音樂向來遊走於爵士樂與instrumental hip hop之間,無法簡單地用傳統流派框架將之定義。然而,他們今年發表的新專輯《Talk Memory》,卻流露回歸本源的心意。這次他們找來巴西傳奇爵士音樂人Arthur Verocai參與製作,重塑心目中當代爵士樂的模樣。

BADBADNOTGOOD(下稱BBNG)早於2010年組成,三位創團成員Chester Hansen(貝斯手)、Alexander Sowinski(鼓手)、Matthew Tavares(鍵琴手,於2019年離團)在大學時修讀爵士樂課程而結緣,但真正令他們走在一起的,是彼此對hip hop音樂的熱愛。經常與他們合作的色士風手Leland Whitty,亦於2016年正式加入成為固定成員,為BBNG注入豐富感性的旋律。


BBNG成立初期,以爵士樂技法改編多首hip hop/rap歌曲,成功引起原唱者之一Tyler, the Creator的注意,更獲邀會面,即興玩了一場精彩的live session,不僅為日後雙方合作奠定基礎,亦使BBNG在音樂圈嶄露頭角。

如果說BBNG首兩張專輯《BBNG》和《BBNG2》表現出重新演繹作品的功力,《III》及《IV》則展示岀他們持續爆發的創作潛能。他們善用紥實的爵士樂根基,將當中複雜精密的技術結合當代音樂風格,加入電子合成器、色士風、人聲等元素,打造多首自成一格的jazz fusion作品。

不論是〈Can’t Leave The Night〉的暗黑電子嘻哈節拍、〈Confessions〉那令人難以忘懷的色士風獨奏,或是〈Time Moves Slow〉中低沉吟唱的男聲(由美國synth-pop樂隊Future Islands主音Sam Herring獻聲),這些代表作均蘊含強烈電影感,聽歌時腦袋不期然浮起畫面。

順帶一提,BBNG在發表《III》與《IV》期間,曾與美國經典饒舌團體Wu-Tang Clan成員Ghostface Killah合作推岀《Sour Soul》。這張專輯以hip hop為主,較少爵士樂元素。客串的音樂人可謂相當有份量,當中包括去年突然離世的傳奇饒舌歌手MF Doom。


BADBADNOTGOOD – Talk Memory (2021)
XL Recordings / Innovative Leisure

睽違五年,由四人變成三人陣容的BBNG再度發片。新專輯取名《Talk Memory》,喻意音樂作為對話,透過創作釋放能量與情感,藉此向曾經影響他們的音樂人、作曲家致敬,同時希望這些即興演奏的錄音室作品,能讓聽眾仿如置身BBNG的現場表演之中。

開場曲〈Signal From The Noise〉宛如一場九分鐘的迷幻爵士旅程,充滿實驗性。此曲由BBNG及英國電子音樂人Floating Points共同監製,MV則由Duncan Loudon執導,找來BBC偽紀錄片《People Just Do Nothing》的創作者兼編劇Steve Stamp擔任主角,飾演一個自我封閉的人,用膠帶將耳機綑在自己頭上,拿著木偶走到街上,與路人、保安員進行一連串古怪的互動。

緊接岀場的〈Unfolding (Momentum 73)〉,在美國ambient/new age音樂大師Laraaji加持下,滲著簡約飄逸的氣息,讓色士風有充裕空間發揮,如歌者般自由高唱。

接下來,一連三首都是Arthur Verocai有份客串的作品。他無疑是這張專輯的靈魂人物,不僅參與製作一半曲目,所負責的弦樂編曲亦甚為悦耳,注入優雅浪漫感覺,令BBNG的音樂錦上添花。

聽眾不難從〈City Of Mirrors〉體現弦樂的張力,但令我更感神奇的是,MV將這浪漫的爵士樂曲與青年街頭踩滑板的片段放在一起,居然毫無違和感。

個人心水之作〈Beside April〉,音樂結構儼如一部電影,高潮迭起,完全捨不得把它聽完。其MV亦甚具心思,畫面出現馬匹奔跑及高速轉動的合成影像,令我想起十九世紀著名英國攝影師Eadweard Muybridge的動態攝影作品《The Horse in Motion》(1878),但這裡它把真實紀事手法提升至超現實藝術的層次。

〈Love Proceeding〉承接上兩曲的華麗氛圍,弦樂與色士風互相回應,旋律突岀。初聽前奏時感覺不太像爵士樂曲,或許因為那襯底的迷幻結他弦音?直至中後段岀現色士風的獨奏,才把我帶回爵士樂的世界。

〈Timid, Intimidating〉開始時像一個緩衝,讓亢奮的情緒得以沉澱。然而,歌曲發展下去,再次進入混沌之中。貝斯低鳴,鼓聲越趨澎湃,伴隨忘我地吹奏色士風的Leland Whitty。

末曲〈Talk Meaning〉除了Arthur Verocai助陣外,還有豎琴演奏家 Brandee Younger及jazz/hip hop製作人Terrace Martin參與。中音色士風的音色貫穿全曲,在密集急促的鼓點襯托下,更顯哀怨。最後,歌曲以一段豎琴獨奏作結,彷彿剛才發生的一切,不過一場虛幻的夢。

試聽: https://badbadnotgoodofficial.bandcamp.com/album/talk-memory

推薦: Signal From The Noise, City of Mirrors, Beside April, Love Proceeding

Rating: 4.5 out of 5.

Deafheaven: 後搖黑金混合體的鐵漢柔情

Deafheaven
photo credit: Robin Laanane

美國後搖黑金混合體Deafheaven,扎根於加州三藩市,是一隊由主音George Clarke及結他手Kerry McCoy主導的五人樂隊。他們將黑金屬(black metal)、後搖滾(post-rock)、瞪鞋(shoegaze)融為一體,創作岀多首狂躁暴烈、盪氣迴腸的作品,表達人內心複雜的情感。據說,樂隊名字以英國著名劇作家及詩人莎士比亞(William Shakespeare)的《十四行詩第二十九首》(Sonnet 29)為靈感,將詩中兩個詞語「deaf」及「heaven」結合,向經典shoegaze樂隊Slowdive致敬之餘,用來形容其震耳欲聾的音樂,可謂貼切不過。

曾簽約美國獨立廠牌Deathwish Inc.ANTI-的Deafheaven,發行過四張專輯,當中以2013年推出的《Sunbather》最為樂迷所津津樂道。唱片封面呈現合上眼曬日光浴時看到的粉橘紅色,代表作如〈Dream House〉、〈Sunbather〉、〈Please Remember〉、〈Vertigo〉,憤怒、激烈卻充滿詩意,讓人回味無窮。它不僅令Deafheaven聲名大噪,同時引起金屬及獨立音樂兩派樂迷的兩極化評價。儘管如此,他們確實把這迥異的曲風發揮到極致,將法國樂隊Alcest掀起的blackgaze浪潮推向金屬搖滾圈以外的群眾。

然而,Deafheaven今夏透過洛杉磯廠牌Sargent House發表的第五張專輯《Infinite Granite》,收起昔日暗黑冷冽的樂風及招牌screamo唱腔,取而代之,是夢幻迷噪的shoegaze風格及乾淨的人聲吟唱。這班後黑金屬硬漢突然變得如此柔情,追隨多年的樂迷(如我)大感意外。誰能料到剛滿十一歲的Deafheaven會作出如此轉變?


Deafheaven – Infinite Granite (2021)
Sargent House

一如《Sunbather》內外營造的反差,《Infinite Granite》看上去是憂鬱的藍,實際上是接近無限溫暖的藍。在M83、Paramore、Wolf Alice等樂團的製作人Justin Meldal-Johnsen監製下,樂隊轉用傳統歌曲結構,採用清晰的主歌副歌段落編排,並以更具旋律性的結他獨奏來呈現朦朧、飄逸的shoegaze氛圍,偶爾帶出dream pop與post-rock交融的化學作用。

率先派台的單曲〈Great Mass of Color〉,描述因失眠熬到清晨時刻,回溯成長過程中的束縛與衝突。明亮且濃厚的結他噪音就像一些美好回憶緊緊包圍,末段響起歌者交叠的吟唱與嘶吼,就像現在跟過去的自己交纏,意味深長。

兩首關於死亡的歌曲〈In Blur〉及〈The Gnashing〉,同樣以喪子之痛為題,但採用兩個角度去描述。前者透過結他的delay效果營造一種虛無感,表達人向上帝尋求慰藉卻徒勞的無助;後者則以母親的視點岀發,器樂演奏力道非常兇猛,在黑金屬搖滾音樂中常岀現的雙踏及blast beats傾瀉而岀,將內心的痛苦連同失真的結他尖叫聲響一一釋放岀來。

主音George Clarke不時把個人經歷放進歌詞創作中。這次也不例外,於〈Villain〉寫下酗酒及虐待的家族史,訴說過去如何影響後代。音樂意想不到地清新,與沉重的命題大相逕庭。Geroge的呢喃細語,彷彿像心魔,時刻提醒著他與這些殘暴的人擁有血緣關係。

最後一曲〈Mombasa〉,長達八分多鐘,記下George照顧患病爺爺的經歷,以原音結他勾勒出抒情旋律,溫柔地頌唱死亡的仁慈與自由。歌曲發展至後段,我們再次聽到那熟悉的咆哮嗓音在洶湧澎湃的黑金海洋中迴轉,彷如重獲新生。

參考:
Deafheaven – Infinite Granite
曝曬於死亡與新生:Deafheaven黑金屬樂的驚世之作《Sunbather》
專輯評論 Album Review / Deafheaven – Sunbather

>試聽: https://deafheavens.bandcamp.com/album/infinite-granite

>推薦: In Blur, Great Mass of Color, Villain, The Gnashing

Rating: 3.5 out of 5.

Mild High Club: 微醺復古迷幻流行樂

來自美國芝加哥、以洛杉磯為基地的Mild High Club,音樂如其名,每次聽都有種微醺的感覺,不禁想起同門的加拿大音樂人Mac DeMarco或台灣獨立樂團落日飛車(Sunset Rollercoaster)。復古曲風、慵懶唱腔,混合抒情搖滾及爵士樂,散發著迷幻的嬉皮氣息,讓人毋須酒精或藥物也能得到片刻快感。

Mild High Club aka Alexander Brettin
photo credit: Logon White

目前以五人樂隊姿態示人的Mild High Club,起初只是音樂人Alexander Brettin的個人音樂企劃。在藝術名校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主修爵士樂的Alex,創作上受相關樂手如傳奇小號大師Miles Davis、經典爵士搖滾樂隊Steely Dan影響。出於對音樂製作的好奇心,他開始在臥室進行創作,利用四軌卡帶錄音機、手提電腦、十二弦電吉他、電子琴、貝斯、鼓機、軟件樂器等等,以lo-fi的混音方式,錄製多首帶有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迷幻流行(psychedelic pop)風格的作品。

Alex花了三年時間製作的demo,如願成為首張專輯《Timeline》,並於2015年透過美國獨立廠牌Stones Throw Records發表。個人心水作品,如〈Windowpane〉、〈Note to Self〉、〈You and Me〉、〈Weeping Willow〉,不時出現瀕臨走音的合成器及wah-wah的電結他聲效。這些聽起來粗糙怪異的音色,卻是Mild High Club最引人入勝的地方。

相隔短短一年,Mild High Club推出《Skiptracing》。專輯延續處女作《Timeline》的懷舊風格,但這次得到樂手朋友協助錄製,音色清澈細膩,編曲及製作也比上次成熟不少。熱門單曲如〈Skiptracing〉、〈Homage〉、〈Kokopelli〉,思緒隨著夢幻的音樂遊走,儼如做了一場清醒夢。

其後,Mild High Club獲邀與澳洲迷幻搖滾樂隊King Gizzard & the Lizard Wizard合作,在專輯《Sketches from Brunswick East》中加入奇特的和弦及合成器音效,為這場jazz fusion實驗增添色彩。


Mild High Club – Going, Going, Gone (2021)
Stones Throw Records

闊別四年,Mild High Club終於帶來新專輯《Going, Going, Gone》,釋放潛藏已久的爵士魂。序曲〈Kluges I〉的純音樂,順著jazz與city pop的脈絡,慢慢進入〈Dionysian State〉的狂喜醉酒狀態。具bossa nova情調的〈Trash Heap〉與〈Taste Tomorrow〉無縫接合,流麗的鋼琴旋律令人迷醉。

甜美女聲Winter客串獻唱的〈A New High〉,電子音色在巴西音樂節奏下自由遊走,洋溢熱帶浪漫之感;〈It’s Over Again〉則像一首minimal的叢林舞曲。

來到專輯下半部分,由間奏曲〈Kluges II〉開始,作品加入更多電子與爵士音樂元素,如〈I Don’t Mind The Wait〉中段突然岀現的drum n bass節奏,感覺挺新鮮;〈Waving〉以synth及電子琴為主,打造出一首柔情的synthpop作品。

由鼓機節奏帶動的〈Me Myself and Dollar Hell〉,旋律輕快,歌詞卻帶政治色彩,輕描淡寫地帶出個人主義、竊盜統治、槍械暴力、氣候變化、宗教信仰等主題。

聽畢Mild High Club的新專輯《Going, Going, Gone》,熟悉的悠閒感覺猶在,即使部分作品未及以往般迷幻,但仍不失優雅流暢,予人放假慢活的好心情。

參考:
It’s been a five year wait but Mild High Club’s Going Going Gone is both fresh and rewarding
MILD HIGH CLUB DROP FIRST ALBUM IN FOUR YEARS, ‘GOING GOING GONE’—LISTEN
慵懶聲線配上lo-fi復古混音:令人陷入飄浮狀態的樂團——Mild High Club
游走在爵士基调上的迷幻乐队 | Mild High Club

>試聽: https://mildhighclub.bandcamp.com/album/going-going-gone

>推薦: Dionysian State, A New High (feat. Winter), Trash Heap, I Don’t Mind The Wait, Me Myself and Dollar Hell

Rating: 4 out of 5.

quickly, quickly: 美國新銳lo-fi hip hop製作人

quickly, quickly – The Long and Short of It (2021)
Ghostly International

快點,快點,一起來認識新銳的美國電音hip hop製作人quickly, quickly!如果你曾在YouTube上收聽24小時直播的音樂頻道《lofi hip hop radio – beats to relax/study to》,或許聽過這首耳熟能詳的〈getsomerest/sleepwell〉,正是出自他的手筆。

這位來自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少年,本名Graham Jonson,現年21歲,深受「底特律嘻哈音樂之父」J Dilla影響。他自幼學習鋼琴,高中時代開始製作beats,並以「quickly, quickly」的名義在不同網絡平台發表單曲及EP,吸引不少嘻哈音樂同好者,漸漸闖出名聲。

今年,被美國獨立音樂廠牌Ghostly International羅致旗下的quickly, quickly,正式發表個人專輯《The Long and Short of It》。他繼續發揮多才多藝的本色,包辦詞曲及多種樂器演奏錄製,把lo-fi hip hop及bedroom pop的特性結合,風格橫跨jazz、hip hop、psychedelic pop等等,透過迷幻複雜的節拍與人聲和唱,建構故事場景,記錄他在波特蘭及洛杉磯兩地生活的心路歷程。

開場曲〈Phases〉先以砂槌、敲擊樂等聲音營造大自然的原始氛圍,襯托唱作詩人Sharrif Simmons的獨白,述說對宇宙的沉思。不規則的爵士樂節奏與響亮的弦樂、鋼琴旋律隨後加入,帶領聽眾跨越時空。於music break岀現的色士風獨奏,將優雅的nu-jazz質感表露無遺,帶領聽眾進入神遊狀態。

Come Visit Me〉是寫給女友的作品,抒發因與愛人分隔兩地而產生的思念之情,滲著當代R&B風格;〈Shee〉中的結他riff及重拍鼓點帶著強烈的搖滾味道,歌者由漫不經心的唱腔轉到假音,彷如由平地飄到空中,跟著夢幻的合成器聲效,進入〈Leave It〉的迷幻爵士(psych-jazz)世界,俐落的鼓點循環不息,令人樂而忘返。

來到中段,quickly, quickly回歸他的創作根源。以鋼琴旋律貫穿的〈I Am Close to the River〉,初聽前奏以為只是一首平平無奇的ballad,後來混入了人聲和唱、樂鐘、弦樂及其他音效元素,加上變化多端的節奏,豐富了歌曲的層次,聽起來有點凄美。緊隨的〈Feel〉,混合電子、psych-pop與bossa nova的drum break,清新怡人。

全碟中最深得我心的〈Everything Is Different (To Me)〉,在indie pop的基調下,融入lo-fi的DIY製作風格,將重複的木結他riff、經典的hip hop鼓點、優雅的弦樂、傭懶的歌聲等元素拼湊,起承轉合鮮明,洋溢著青春奇幻的感覺。

專輯接近尾聲,quickly, quickly選擇以正向的音樂去記錄自己在洛杉磯的孤獨時光,寫下這首關於病痛的〈Wy〉。他在合成器的和暖音色下,消極地反覆吟唱 “Go away, go away…”,然後音樂被突然捲入漩渦中,糟糕的情緒也被瞬間吸走。


quickly, quickly由最初臥在睡房製beats的小伙子,到現在成為獨當一面的音樂製作人,其首張專輯不僅展示他跨流派的音樂觸覺,同時反映他靈活多變的可塑性。他曾在一個訪談中說道:「音樂是我唯一擅長的事情,所以我希望它能繼續下去。」的確,他的音樂有種loop一整天也不覺得煩厭的神奇魔力。請好好加油啊!

參考:
quickly, quickly: The Long and Short of It Album Review
深度介紹 Lofi Hip-Hop 電台,潛入讀書女孩的小宇宙

>試聽: https://quicklyquickly.bandcamp.com/album/the-long-and-short-of-it

>推薦: Phases (feat. Sharrif Simmons) , Shee, Leave It, I Am Close to the River, Feel, Everything Is Different (To Me)

Rating: 4 out of 5.

José González: 治癒心靈的結他民謠詩人

José González
photo credit: Olle Kirchmeier

來自瑞典的獨立唱作人José González,作風一向低調,音樂清新質樸。一支古典結他、一把溫柔的歌聲,足以縈繞心頭。

早年他翻唱了不少作品,如瑞典電音二人組The Knife的〈Heartbeats〉、經典英國post-punk樂隊Joy Division的〈Love Will Tear Us Apart〉、英國trip-hop天團Massive Attack的〈Teardrop〉、澳洲流行女歌手Kylie Minogue的〈Hand On Your Heart〉等等,演繹與原作截然不同的民謠風格,觸動不少樂迷的心。

出道十八年,他推出的大碟數量不算多,但慢工出細貨,三張專輯《Veneer》、《In Our Nature》和《Vestiges & Claws》均花上數年時間製作,創作概念鮮明,技藝紥實,內容時刻圍繞大自然及人文社會,以不慍不火的態度表達對世界的關懷。


José González – Local Valley (2021)
City Slang / Mute Records

相隔六年,José González終於推出新作《Local Valley》。已為人父的他,坦言心態上比年輕時從容自在,願意敞開心扉,音樂或許因此變得輕盈、愉悅。

這次,他於專輯中作出新嘗試,首次用英語以外的語言寫歌,並在作品中加入拉丁民謠、非洲節拍,增添旋律性及節奏感。唱片封面則交由其設計師女友Hannele Fernström負責,配合大自然的主題,繪上色彩繽紛的動植物,充滿童趣感。

雖然José於瑞典哥德堡出生及成長,但其父母來自阿根廷,因而操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。然而,寫給女兒Laura的〈El Invento〉,卻是他首次以西班牙語創作,透過溫柔的結他旋律,向生命作出提問。

主打歌〈Visions〉中清脆的鳥鳴與和諧的合聲,令人心曠神怡。歌詞詩意且內省,反思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,點岀人即使身陷困境仍試圖尋找烏托邦的願景。

〈Head On〉的木結他旋律明亮,西非風格的敲擊令人精神抖擻,不禁幻想自己正身處一個村莊,與群眾圍圈拍手、踏腳起舞。

對應專輯名字《Local Valley》的〈Valle Local〉,承接上曲的明快節奏,José再次以西班牙語吟唱,並自信地展示他靈巧的指法彈奏。結他旋律不斷在耳邊低迴,卻百聽不厭。

專輯去到一半,開始加入鼓機節奏,氣氛頓時輕快不少。例如,女友客串獻聲及填詞的〈Swing〉,歌如其名,加勒比海風情的拉丁節奏感覺休閒,歌詞有趣易記,讓人不禁邊聽邊搖擺。

José向來喜歡收錄翻唱作品於大碟中,這次也不例外,重新演繹其樂隊Junip的歌曲〈Line of Fire〉,褪去原作豐富的層次,回歸簡單的木結他配置,反而有種落寞的感覺。

另,專輯中收錄了兩首以瑞典語唱的歌,呈現兩種不同的民謠風格。〈Tjomme〉節奏感較強,有點像minimal舞曲的味道;〈En Stund På Jorden〉則是翻唱作品(原唱為伊朗裔瑞典女歌手LALEH),感覺簡約恬靜,和音非常治癒。

聽José González的音樂往往令人忘了時間,柔和的弦音如流水般洗滌心靈。他就像一個音樂旅人,以歌聲琴音作嚮導,提醒我們要適時放鬆心情,欣賞當下風光。就讓我們暫時閉上眼,感受大自然的美。

參考:
José González Returns With ‘Local Valley’
On the Record: José González’s Local Valley

>試聽: https://josgonzlez.bandcamp.com/album/local-valley

>推薦: El Invento, Visions, Head On, Valle Local, Swing, Tjomme 

Rating: 4 out of 5.

SIRUP: 介乎SING與RAP之間的都會男聲

SIRUP – cure (2021)
A.S.A.B / Suppage Records

來自日本大阪的SIRUP,絕對是近年值得留意的R&B唱作男歌手。他聲線柔軟,音域廣闊,唱歌時會在旋律中加入說唱元素,流暢地轉換英日雙語,增加音律及節奏感。藝名「SIRUP」正好結合「Sing」及「Rap」,讀起來就是「Syrup」,喻意像糖漿一樣,希望將自己和其他藝術家的作品融合在一起。

90年代末至千禧年間,全球曾盛行R&B及hip hop曲風。當時仍是一名中學生的SIRUP,在管樂社負責吹奏長號,因前輩分享了傳奇盲人歌手Stevie Wonder的唱片而認識R&B音樂。後來,他接觸到美國女歌手Alicia Keys的作品,被其代表作之一〈If I Ain’t Got You〉深深打動,從此對R&B及黑人靈魂樂產生濃厚興趣。

一次,他與朋友唱卡拉OK,席間演唱了Stevie Wonder的作品,唱功一鳴驚人。在朋友的鼓勵下,他決心踏上創作歌手的道路。


轉眼間,SIRUP已岀道十年。早期他以「KYOtaro」的名義到夜店演出及發表個人專輯,在大阪累積了一些名氣,但在2013年,他毅然搬到東京尋求發展機會。期間,他受hip hop音樂影響,特別是美國饒舌歌手Chance the Rapper,嘗試建立一種融合饒舌及唱歌的風格。過程中,他掌握到更多有趣的節奏技巧,寫下更多歌詞,表達所思所想。

由於音樂風格改變,他遂於2017年正式改名爲「SIRUP」,同年發表第一首作品〈Synapse〉,展示其收放自如的唱功。翌年發表的單曲〈LOOP〉、〈Do Well〉(此曲被用作HONDA汽車廣告歌),旋律流暢輕快,充滿律動感,成功令SIRUP這名字在流行樂壇中引起廣泛關注。

經過兩張EP小試牛刀後,SIRUP於2019年發表首張個人專輯《FEEL GOOD》。音樂融合R&B、soul、hip hop風格,不論是密集饒舌貫穿的〈POOL〉、清新upbeat的〈Evergreen〉、慵懶浪漫的〈Slow Dance〉,還是與R&B男聲TENDRE合作的〈PLAY〉,每首作品均滲著優雅時尚的都會氣息,一如碟名般讓人感覺良好,心情愉悅。


去年疫症肆虐,SIRUP藉著寫歌來淨化身心,並把這些作品收錄成新專輯《cure》,希望帶岀社會需要療癒、互相包容的訊息。專輯風格承接《FEEL GOOD》,但整體結構較簡潔,主要以電子節拍、合成器、樂器的採樣組成,突顯SURIP那磁性、流動的嗓音。

率先發表的單曲〈HOPELESS ROMANTIC〉,bass drum如心跳般規律地跳動,副歌非常洗腦,很快就能琅琅上口;SIRUP表演御用結他手Shin Sakiura製作的〈I won’t be〉,由trap beats帶動,旋律優美易記,歌詞押韻,是一聽難忘的R&B情歌。

因疫情嚴峻,SIRUP與海外的音樂人只好以線上方式進行創作。與英國製作人ROMderful合作的〈Online〉,點岀現代人上線成癮的狀態。而另一首合作的歌曲〈Sunshine〉,則能聽到SIRUP岀神入化的唱腔,當中運用大量假音,充滿騷靈味道,如沐浴在和煦陽光般舒暢。

與韓國女歌手SUMIN合唱的〈Keep In Touch〉,以電子合成器及808鼓點構成,風格混合city pop與R&B;歌詞夾雜日韓兩語,男女偶爾交換語言對唱,以巧妙的互動,帶出戀人維繫感情的重要。

〈Thinkin about us〉中的機械節拍、爵士鋼琴旋律、高音人聲採樣、合成器,在製作人Yaffle精心的編曲下,產生意想不到的張力,尤其尾段岀現的人聲,由清唱到合聲,沾染少許gospel的神聖感,為這段無了期抗疫的日子帶來振奮人心的治癒能量。

參考:
【迷編聽聽】讓人沉醉其中的好聲音SIRUP 介紹 – MeMeOn 迷迷音
遊走於Singing和Rapping 之間的魔術師–SIRUP
【專訪】SIRUP:「只要還活著,我的靈感就不會枯竭。」
SIRUP – Cure

>推薦: HOPELESS ROMANTIC, I won’t be, Online (feat. ROMderful), Keep In Touch (feat. SUMIN), Runaway, Sunshine, Thinkin about u

Rating: 4 out of 5.

millennium parade: 音樂鬼才與他的千禧巡遊

millennium parade – THE MILLENNIUM PARADE (2021)
Sony Music Labels Inc.

一千年後也要記住這名字:millennium parade。

一群來自日本東京的創作人,以人氣樂隊King Gnu主腦常田大希(Daiki Tsuneta)為首,結合傳統及流行文化元素,透過超現實的cyberpunk手法打造音樂及影像,向世界展示「東京混沌」(TOKYO CHAOTIC)的另類日系美學。如果有看過今年FUJI ROCK音樂節的直播,必定被他們當晚的精彩演出及炫麗的舞台效果所吸引!

常田大希(Daiki Tsuneta)
photo credit: 常田大希 / King Gnu / Cartier

最初,millennium parade只是常田大希的個人音樂企劃(前名Daiki Tsuneta Millennium Parade,簡稱DTMP),其名字靈感來自民間傳說「百鬼夜行」,希望以千禧年為起點,創作岀一千年後仍然存在的作品。即使常田本身已是一位全能型音樂人,經常獨攬曲詞編監的工作,但單憑一己之力,難以把心中願景實現。因此,他邀請身邊一些才華洋溢、實力雄厚的樂手朋友加入,組成一支強大的團隊,打造一個有趣好玩的音樂遊樂場。

millennium parade
photo credit: millennium parade

樂團目前陣容鼎盛,成員包括:常田大希及其所屬樂隊King Gnu的兩位隊友——貝斯手新井和輝、鼓手勢喜遊;全女班實驗電子組合Black Boboi的成員、混血美女ermhoi,負責主唱及英語填詞;日本實驗騷靈樂隊WONK的成員江﨑文武,負責鍵琴及電子合成器;嘻哈音樂製作人MELRAW,負責結他、色士風、電子合成器、合成貝斯等等;King Gnu前身Srv.Vinci成員之一、現為CRCK/LCKSAnswer to Remember成員的石若駿,負責敲擊及鼓樂;常田大希的哥哥——常田俊太郎,負責小提琴及管弦樂編曲。

不得不提「PERIMETRON」——這個由常田大希及同代創作人組成的藝術團隊,主要成員包括創意總監佐佐木集、CG動畫師神户雄平、美術設計師森洸大,負責樂隊的音樂錄像、動畫製作、美術指導、唱片宣傳及周邊商品設計等等,把millennium parade的創作理念及視野完整地呈現於觀眾眼前,居功不少。其中,佐佐木集及森洸大更會在現場客串,當和唱、rapper、玩sampler等等,果真集百般武藝於一身。


millennium parade首張專輯《THE MILLENNIUM PARADE》於今年二月面世,內容圍繞「葬禮」、「慶典」、「煙火」三個主題,透過戲劇性的編曲,試圖將現世中渾然天成的矛盾加以發揮,再轉化成對未來的想像與盼望。序曲〈Hyakki Yagyō〉(百鬼夜行),以綻放的煙火聲響作引子,營造遊行隊伍浩浩蕩蕩岀巡的熱鬧氛圍,帶領聽眾走進一場華麗祭典。

率先登場的〈Fly with me〉是科幻動漫劇集《攻殻機動隊 SAC_2045》(Ghost in the Shell: SAC_2045)的主題曲,以管弦樂掀開序幕,採用雙鼓、雙結他陣式,氣勢磅礡,令人彷如置身未來大都會;四位主唱ermhoi、HIMI、森洸大、長塚健斗(WONK成員)的歌聲各具特色,有種青春的憤世嫉俗與衝勁。

緊接的〈Bon Dance〉,意指日本盂蘭盆節的「盆踊り」,是一種迎接先靈歸來的傳統舞蹈儀式。歌曲前奏加入祭典的鼓樂,與後來的電子合成器及節拍混和,重塑成一首摩登的流行舞曲。

〈Trepanation〉前奏的電鑽聲,呼應漫畫改編劇集《異變者》 (ホムンクルス)中「頭顱鑽洞」的故事情節;經過機械化聲效處理的人聲與略帶驚慄的弦樂,帶出異變的感覺,充分發揮主題曲的作用。特別一提的是,為此曲獻聲的正是日本新進女聲Friday Night Plans(本名masumi),曾翻唱city pop經典作品〈Plastic Love〉。

個人偏愛由ermhoi主唱的抒情作品〈Plankton〉及〈lost and found〉,特別喜歡那種混入如Black Boboi般冷冽的電子感,加上那把如北歐精靈般獨特的嗓音,把人從混亂、喧囂的空間帶到夢幻的國度。

專輯再次回到樂團的核心概念:「千禧年=一千年後的未來」。由常田大希作曲、ermhoi填詞的〈2992〉,對倒的數字正好說明一切:「29」代表他們現時的年紀,「92」則代表其岀生年份。他們銳意為自己留下時代印記,唱出 “We were numbers floating in time and space”,寄望作品能於岀生年後一千年(2992年)的未來佔一席位。歌曲結合搖滾及管弦樂,採用雙貝斯及雙鼓配置,旋律華麗優美而不累贅,確是佳作。(注:此曲為NHK特輯《2030 未来への分岐点》 的主題音樂)

常田大希於二十歲時創作的〈Philip〉,現已重新編寫,並由他的好友、演員中野裕太負責填詞及說唱。歌曲有種神秘的暗黑力量,就像黑色電影(Film Noir)中岀現的犯罪情節、正邪難辨的角色,引人入勝。(注:此曲被用作『adidas CASUAL Collection 2020 Fall/Winter』廣告歌)

接近尾聲,King Gnu主音井口理現身,以日語唱出〈Fireworks and Flying Sparks〉。首尾呼應的木結他勾弦與口哨吹奏的旋律,以及中段哀怨的色士風獨奏,令我聯想到西部電影中的牛仔,瀟灑自若。

專輯最後一首作品〈FAMILIA〉,也是電影《家族極度物語》(ヤクザと家族 The Family) 的主題曲,籠罩著莊嚴神聖的氣氛。井口理的天籟高音與常田大希低沉滄桑的嗓音——兩把截然不同質感的人聲對唱,就像一人分裂出兩個靈魂,情緒隨音樂由平靜走向激昂,扣人心弦。音樂結束一刻,猶如燃燒殆盡的花火,黯然墜落,向聽眾作出最後道別。

豐富多彩的《THE MILLENNIUM PARADE》僅長39分鐘,讓人意猶未盡,更期待millennium parade下一部作品,感受視覺與聽覺衝擊。我已準備好加入「千禧年大遊行」的隊伍了,你呢?

參考:
EXCLUSIVE: Millennium Parade Chat About New Album
Fly With Us: An Introduction to ‘millennium parade’, Daiki Tsuneta’s J-Pop Art Project
Daiki Tsuneta: From the top of the charts to the great unknown
「常田大希 破壊と構築」 ドキュメンタリー ダイジェスト 保存版
millennium parade(ミレニアムパレード)を知っていますか?
破格的東京新混合風格 King Gnu | 2019 日本話題新團
King Gnu 主唱另類組織:millennium parade 新迷幻MV〈Trepanation〉與小宇多田光 Friday Night Plans 合作影集主題曲

>推薦: Fly with me, Bon Dance, Trepanation, Plankton, lost and found, 2992, Philip, Fireworks and Flying Sparks, FAMILIA

Rating: 5 out of 5.

CHAI: 粉紅教主的新可愛之道

自從八月尾看了日本女子樂隊CHAI在Fuji Rock音樂節的演出後,立即被其攝人的舞台魅力吸引。她們身穿一襲粉紅色泡泡紗裙,在台上使盡渾身解數,落力地又彈又唱又跳,連隔著螢幕看直播的我也不禁手舞足蹈,一起高呼「NEOかわいい」!

CHAI: (L to R) KANA, YUUKI, MANA, YUNA
photo credit: CHAI

來自愛知縣名古屋市的孿生姊妹MANA(主唱及鍵琴)、KANA(結他手及和唱)及YUNA(鼓手及和唱),三人是高中同學兼輕音部社員,在一次聚會中認識了來自岐阜縣的YUUKI(貝斯手及和唱)。因為彼此志趣相投,遂於2012年成立樂隊,並以俄羅斯果醬紅茶命名(由在大學主修俄羅斯文學的KANA提議),CHAI就此誕生。

受東京事變、The Chemical Brothers、Basement Jaxx、Jamiroquai、Gorillaz、CSS等樂隊影響,CHAI的音樂風格千變萬化,橫跨j-rock、dance-punk、hip hop、electronica等類型。主音MANA的歌聲,如女歌手CHARA、YUKI般的日式雞仔聲唱腔,獨特、可愛,卻帶幾分強悍。


樂隊成立初期以名古屋為據點,但為了專注發展成為全職音樂人,四位妹子決定於2016年前往東京,到不同場所表演,增加演出經驗及曝光率。充滿活力與紮實的現場功架令她們在獨立音樂圈中嶄露頭角,漸漸引起樂迷關注。其後,她們在一次樂隊甄選比賽中脫穎而出,被選中參加SXSW音樂節,同時獲知名唱片公司Sony Music Japan招攬旗下,為打開國際市場鋪路。

2017年,CHAI透過自家廠牌Otemoyan Record發行EP及首張專輯《PINK》,翌年亦與海外獨立廠牌如Burger RecordsHeavenly Recordings簽約,將其音樂推廣到日本以外的地方。四位少女把樂隊招牌的粉紅色放到唱片封套設計、服裝造型上,吸引觀眾眼球之餘,原來蘊含一個核心價值。這班天生一副個性臉的「粉紅教主」,希望顛覆日本主流社會的審美標準,將流行文化中的「可愛」——這個與粉紅色劃上等號的形容詞——重新定義。

收錄於專輯的單曲〈N.E.O.〉正是樂隊的自我介紹。NEO,即「New Exciting Onna-band」的縮寫,解作「令人興奮的新女子樂隊」。她們擁抱自身的不完美與不安全感,透過詞曲創作,將眼前看似缺點的東西,轉化成心目中的「新可愛」(NEOかわいい)。狂亂的dance-punk節奏加上說唱,CHAI以歌聲表態,鼓勵自卑的人勇敢表達個性,因為任何人都是可愛的。

《PINK》令CHAI一舉成名,尤其在歐美等地得到不少迴響,獲得更多海外演出機會,如擔任英國indie pop樂隊Superorganism演唱會的暖場嘉賓,為她們打下一支強心針,懷著更強的自信,於2019年推出第二張專輯《PUNK》,帶來多首輕快的電子搖滾舞曲如〈CHOOSE GO!〉、 〈GREAT JOB〉、 〈アイム・ミー〉( I’M ME),繼續以活潑調皮的方式宣揚「做自己」的信念。

發片後的CHAI繼續忙碌的表演生活,除了登陸大型音樂節,亦分別與加拿大獨立音樂人Mac DeMarco、澳洲迷幻樂隊Pond、美國獨立樂隊Whitney共同巡演,甚至與國際級樂隊Gorillaz及Duran Duran合作新曲。其音樂版圖擴展之迅速,實在令人驚嘆。


CHAI – WINK (2021)
OTEMOYAN Record / Sub Pop

去年,CHAI簽約至美國獨立廠牌Sub Pop旗下,並於今年發表新專輯《WINK》。這次她們收起以往的暴走模式,加入合成器、電子節拍及當代R&B、hip hop元素,營造甜美、夢幻、慵懶的感覺。歌詞方面,由貝斯手YUUKI負責填寫,以豐富的想像力、英日夾雜的話語,記錄疫情下的生活點滴。

專輯中有好幾首與食物有關的歌,可見四位妹子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!但愛吃背後,原來隱藏一個訊息:自愛(self-love)。YUUKI認為食物與音樂一樣,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,也是一種簡單的自我滿足。

序曲〈Donuts Mind If I Do〉是一首關於甜甜圈的情歌,洋溢著甜蜜的氣息;〈チョコチップかもね〉(Maybe Chocolate Chips)則把身上的痣比喻成巧克力脆片,以浪漫的角度去看待瑕疵;歌名〈KARAAGE〉乃日語「炸雞」(唐揚げ)的意思,用來比喻年輕的愛,也太幽默了吧。

除了食物,CHAI也關心世界,如〈ACTION〉便回應了「Black Lives Matter」運動,寫下歌詞 “Action is more than words /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”,勉勵大家付諸行動,作出改變;〈END〉則關於性別歧視,四人輪流說唱,在強勁的breakbeat與厚實的bassline襯托下,對霸凌者作出控訴。

與日本電子樂團YMCK合作的〈PING PONG!〉,以8-bit音樂與甜美歌聲,交叠出悅耳的電玩流行舞曲,讓人心情愉快;〈Nobody Knows We Are Fun〉中的女聲呢喃聽起來有ASMR的感覺,令我想起美籍韓裔的電子音樂才女Yaeji;到副歌部分,眾人突然齊聲唱 “Mommy I’m a big girl now! Big girl! B-I-G-G-I-R-L! Go! Go! Go!”,氣氛變得歡樂起來。

〈It’s Vitamin C〉混合neo hip hop及R&B曲風,歌者在爵士鋼琴旋律與跳脫的電子鼓點下,訴說自我選擇、愛惜身體的重要;簡約電子舞曲〈IN PINK〉找來美國菲律賓裔的hip-hop製作人Mndsgn客串,在抒情浪漫的氣氛下,一起唱出CHAI的「粉紅精神」。

短短35分鐘,眨眼間就把《WINK》聽完。相對於《PINK》、《PUNK》那份強烈的青春躍動感,《WINK》盛載著滿滿的少女心,聽起來悠然自得,令人感到身心舒暢。期待某日能夠親眼看CHAI的現場演出,與四位趣怪可愛的粉紅女生一同唱歌跳舞。In pink we trust!

參考:
Meet Chai, the Eclectic Japanese Rock Band Redefining What It Means to Be Cute
‘Kawaiiii!’ Chai, the Japanese girl band reclaiming cuteness
Chai, a Band With an Ethos, an Aesthetic and a Sound All Its Own
日本搞怪暴走女團 CHAI 的青春物語 我們在粉紅色裡爆炸!
專訪日本樂團 CHAI:你不用夠可愛,才值得被愛
【台日彼女AB面】女子創作樂團CHAI:向全宇宙呼喊非典型可愛宣言

>試聽: https://chaiofficial.bandcamp.com/album/wink

>推薦: Donuts Mind If I Do, チョコチップかもね (feat. Ric Wilson), ACTION, END, PING PONG! (feat. YMCK), Nobody Knows We Are Fun, IN PINK (feat. Mndsgn)

Rating: 4 out of 5.

cero: 音樂多元進化記

自2015年夏天邂逅來自日本東京的三人樂隊cero,從此被他們悠閒愉悅的音樂所迷住。一聽著迷的單曲〈Summer Soul〉,chillax的感覺延續了許多個夏天。每次聽前奏總忍不住跟著音樂擺動身體,一起高唱 “Summer soul, summer soul, yeah ah ah ah…”。

曾於2016年內越洋兩次,先後到東京的Summer Sonic音樂節及台北的The Wall Live House,目的只為了親身感受cero那令人無法抗拒的現場魅力。2018年下旬,他們為宣傳新專輯《POLY LIFE MULTI SOUL》進行亞洲巡演。幸好本地獨立唱片店White Noise Records充當音樂會搞手,令cero能於九月來港作首次演出。我實在找不到錯過的理由,因為重要的樂隊要看三次!我就是喜歡他們到這個程度!


cero: (L to R) 橋本翼, 荒内佑, 髙城晶平
photo credit: cero / KAKUBARHYTHM

cero早於2004年成立,由主音、結他兼長笛手髙城晶平,鍵琴及貝斯手荒内佑及鼓手柳智之組成。橋本翼隨後加入,負責結他及單簧管。

關於樂隊名字,據說靈感來自日本國民作家宮澤賢治的名作《銀河鐵道之夜》中一句話「やさしいセロのような声」(猶如大提琴般溫柔的聲音),將大提琴的日語讀音「セロ」切換成英語「cero」,暗藏「Contemporary Exotica Rock Orchestra」的意思,表達樂隊的音樂風格與形式。


十年前,cero透過獨立廠牌KAKUBARHYTHM發表專輯《WORLD RECORD》。封面由漫畫家本秀康所繪,帶點稚氣,彷彿象徵著cero這班童心未泯的大男孩。

cero – WORLD RECORD (2011)
KAKUBARHYTHM

雖說是首張專輯,卻處處展現成熟且豐富的音樂底蘊,結合獨立搖滾、90年代嘻哈、電子、銅管樂等元素,描繪都市的喧鬧與日常的恬靜,呈現新世代眼中的東京風景。

專輯內最為人熟知的〈大停電の夜に〉,乃為日本311賑災而創作的歌曲。帶點哀愁的結他riff、幽怨的bassline,加上髙城晶平獨特的日式唱腔,每次聽都令我起雞皮疙瘩。

可惜數月後,鼓手柳智之選擇專注插畫事業而宣佈退團。自此,cero以三人姿態發展。

>試聽: https://cero.bandcamp.com/album/world-record

>推薦: 21世紀日照りの都に雨が降る, あののか, outdoors, exotic penguin night, 大停電の夜に

Rating: 4 out of 5.

cero – My Lost City (2012)
KAKUBARHYTHM

翌年,他們推出《My Lost City》,延續上一張專輯的風格,但整體氣氛更為歡樂。專輯同名曲〈マイ・ロスト・シティー〉(My Lost City)是一首華麗的爵士舞曲,滲著異國情調;〈Contemporary Tokyo Cruise〉令人彷如置身熱鬧的嘉年華;〈さん!〉洋溢著希望的氛圍,眾人在輕快的和風音樂下齊聲合唱,樂也融融。

>試聽: https://cero.bandcamp.com/album/my-lost-city

>推薦: マウンテン・マウンテン, マイ・ロスト・シティー, Contemporary Tokyo Cruise, roof, さん!, わたしのすがた

Rating: 4 out of 5.

cero – Obscure Ride (2015)
KAKUBARHYTHM

2015年推出的《Obscure Ride》 無疑是我最愛的cero專輯,騷靈與爵士的元素更濃厚,特別是銅管樂的運用恰到好處,明亮和暖的音色,帶岀大都會的摩登復古味道,聽起來舒服自在。不規則的節奏結構與天馬行空的旋律,加上主音隨性的嗓音,使cero創建出獨樹一幟的neo city pop。

〈Yellow Magus〉有種夢幻的city pop質感,小號音色響亮,鋼琴旋律浪漫,令人心曠神怡;大熱作品〈Summer Soul〉散發著陣陣nu-jazz味道,有種莫名的感染力,只聽一次也能琅琅上口;關於一對高中生男女騎摩托車離家出走的〈Orphans〉,以慵懶輕鬆的旋律,抒發「二人前世或許是姊弟」的奇異情感。

>試聽: https://cero.bandcamp.com/album/poly-life-multi-soul

>推薦: Yellow Magus (Obscure), Summer Soul, Orphans, Roji, 夜去, Narcolepsy Driver, FALLIN

Rating: 5 out of 5.

cero – POLY LIFE MULTI SOUL (2018)
KAKUBARHYTHM

因為《Obscure Ride》而大受歡迎的cero,沒有固步自封,反而在第四張專輯中作出新嘗試,貫徹《POLY LIFE MULTI SOUL》的主題,在爵士樂的基調下注入電子、拉丁元素、非洲節拍(Afrobeat),把多種節奏mix & match,衍生出怪誕另類卻異常吸引的混合風格,讓樂迷耳目一新。

〈魚の骨 鳥の羽根〉的非洲鼓前奏與人聲引申出原始風味的Afro Jazz,一聽難忘;〈薄闇の花〉浪漫輕盈,是一首優美的Bossa Nova舞曲;〈Buzzle Bee Ride〉底層的synth-bass像嗡嗡作響的蜜蜂,配合著敲擊牛鈴時發出的叮叮噹噹聲,有種叢林舞曲的味道;〈レテの子〉則散發爵士大樂隊(Big Band)時期的搖擺(Swing)氣息,感覺優雅華麗,讓人想跟著音樂跳舞。

曾先行發佈的單曲〈Waters〉與點題作品〈Poly Life Multi Soul〉,同樣混和nu-jazz及neo soul,但後者更像一場音樂實驗,瀰漫著迷離的電子爵士味道,後段更發展成House風格的電音,非常過癮。

>試聽: https://cero.bandcamp.com/album/poly-life-multi-soul

>推薦: Modern Steps, 魚の骨 鳥の羽根, 薄闇の花, Buzzle Bee Ride, レテの子, TWNKL, Poly Life Multi Soul

Rating: 5 out of 5.

表面上,cero是三人組合,但公開演出時會以full band形式上陣,務求把專輯的錄音室版本完整地帶到現場。隨著創作的歌曲結構、節奏越來越複雜多變,所需的樂手增多,幕後班底亦變得龐大。

這些來支援的樂手實在功不可沒,他們本身也是獨立音樂圈中知名的樂手/音樂人:貝斯手厚海義朗、鼓手光永渉,兩人幾乎是固定的supporting member;負責吹奏色士風的あだち麗三郎、小號的古川麦,雖非固定成員,但偶然能在台上看到他們的身影。近年的演出亦多了兩位女性成員加入:負責鍵琴及和音的小田朋美,是indie pop樂隊CRCK/LCKS的靈魂人物;科班出身的唱作女生角銅真実,則負責敲擊及和音。

各人熟練的技藝及培養多年的默契,令原本豐富多彩的音樂錦上添花,演出變得立體,更添可觀性,因而吸引越來越多追隨者。


不經不覺,cero成軍已十七年,由最初的日系獨立搖滾樂隊,進化成日本當代多元化樂團。若把他們歷年的作品重頭到尾仔細聽一次的話,更能感受他們對創作的熱情與堅持,在音樂領域上不斷探索新事物,發掘自己的可能性。

最近,cero發表了兩首單曲〈Fdf〉及〈Nemesis〉,加入不少電音元素,感覺他們又要蛻變了。各位cero樂迷 ,你們準備好一起進化了嗎?

參考:
Zeroing in With Cero
バンド・cero(セロ)の音楽の虜になるリスナーが増殖中!
NHK WORLD – JAPAN / What cero Talk About When cero Talk About Music (long Ver.)
cero《Poly Life Multi Soul》review by 陳涵 (Han Chen)(The Funk Soul Spectre)
日本流行音樂的自我意識與異國主義的發展(文/輪島裕介;中譯/王婕、林政)
簡談爵士樂各年代風格

Kings of Convenience: 原音回歸 清新如初

Kings of Convenience – Peace or Love (2021)
EMI

久違的挪威獨立民謠雙人組合Kings of Convenience,讓一眾樂迷苦候十二年,終於在今夏發表新專輯《Peace or Love》!先行單曲〈Rocky Trail〉傳來的是再熟悉不過的結他民謠,感覺清新如初,勾起不少美好回憶。

青梅竹馬的Erlend Øye與Eirik Glambek Bøe,出生及成長於挪威城市卑爾根(Bergen),少年時期曾與朋友自組樂隊Skog ,後於1999年成立Kings of Convenience,以兩支木結他配搭柔和合聲,創作出療癒的歌曲。

Kings of Convenience: (L) Erlend Øye, (R) Eirik Glambek Bøe
photo credit: Salvo Alibrio

他倆於2001年發表的首張專輯《Quiet Is the New Loud》,由Coldplay的製作人Ken Nelson監製,推出後大獲好評,掀起一陣New Acoustic Movement風潮,兩人更被譽為「新世代的Simon & Garfunkel」。

《Quiet Is the New Loud》的成功沒有令Kings of Convenience停下腳步。他們邀得Four Tet、Röyksopp、Andy Votel等多個電音單位跨刀合作,為專輯內部分歌曲如〈I Don’t Know What I Can Save You From〉、〈Toxic Girl〉等等重新混音、編排,並收錄成混音大碟《Versus》。

2004年發表的第二張專輯《Riot on an Empty Street》,當中不少作品如〈Misread〉、〈Cayman Islands〉,已成為new acoustic音樂的經典。最為人熟悉的〈I’d Rather Dance With You〉,「四眼仔」Erlend在MV中鬼馬地教導一班芭蕾舞女孩跳舞的畫面,至今仍為樂迷津津樂道。

慢工出細貨的Kings of Convenience,第三張專輯《Declaration of Dependence》與上一張唱片相隔差不多五年才發行,細膩地記載二人在音樂歧路上重遇的心情,作品如〈24-25〉、〈Me in You〉、〈Boat Behind〉、〈Rule My World〉等,讓人回味無窮。


睽違十二年,新專輯《Peace or Love》終於面世,風格上似乎沒太大變化。然而,要維持過往一貫上乘水準,其實有賴創作者花心思經營。

雖然Erlend與Eirik這對好拍檔在組合暫休期間各自發展,但五、六年前開始,他們再度攜手合作,走訪五個城市(挪威卑爾根、意大利斯拉古薩、德國柏林、瑞典哥德堡、智利聖地牙哥),進行錄音工作。兩人依舊默契十足,創作主題如往常般圍繞生活與愛情,把歐洲初夏的慢活節奏注入作品中,聽起來悠然自得,令人捨不得離開這舒適圈。

開場曲〈Rumours〉以明亮的結他勾弦展開,Erlend與Eirik用溫暖且優美的和聲,反覆唱著 “Don’t let them tell you who you are”,撫慰受傷的心靈;主打歌〈 Rocky Trail 〉以輕快的bossa nova節奏帶動,結他琶音、馬林巴琴音及中提琴的弦音,交織出靈巧動人的旋律。

Erlend主唱的〈Fever〉充滿夏日風情,特別喜歡後段流麗的鋼琴及低音提琴的溫厚音色;Eirik獨唱的〈Killers〉則有種喧囂過後的安靜、孤獨感,與上一曲形成明顯對比。

曾於第二張專輯客串合唱〈Know-How〉及〈The Build Up〉的加拿大唱作女歌手Feist,這次再度獻聲,帶來兩首歌曲:〈Love Is A Lonely Thing〉,以簡單的結他伴奏,三人各自唱岀主歌,自由演繹對愛的體會,歌詞內省卻不失詩意,最後以合聲作結;〈Catholic Country〉浪漫迷人,富節奏感的結他旋律與流水般的鋼琴聲交錯,伴隨和諧的男女合聲,真有戀愛的感覺。


二十年過去,不難意識到兩位北歐大男孩由少年步入中年,青澀與成熟彷彿已融為一體。被視為組合回歸之作的《Peace or Love》,或許沒為聽眾帶來太大驚喜,卻保存著Kings of Convenience的音樂初心。就像一個快樂時會與你共享歡愉、失意時給你溫柔擁抱的知心好友,怎能不好好珍惜呢?

>推薦: Rumours, Rocky Trail, Love is a Lonely Thing, Fever, Killer, Catholic Country, Washing Machine

Rating: 4 out of 5.

Design a site like this with WordPress.com
Get star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