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vid Bowie: Life on Mars?

David Bowie in “Life On Mars?” (1973)

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,人類對太陽系中離地球最近的紅色星球感到好奇,不斷對它進行探測,希望尋找生命跡象。六十年過去,火星依舊人跡罕至,人類距離移民火星似乎仍有一段漫漫長路,但慶幸人間曾經出現一位名叫大衛寶兒(David Bowie)的「天外來客」,其獨特聲線與豐富多樣的音樂,成功征服不少樂迷的心。

1968年,年僅21歲的大衛寶兒受電影大師史丹利寇比力克(Stanley Kubrick)的經典電影《2001太空漫遊》(2001: A Space Odyssey)啟發,創作出令他一舉成名的鄉村搖滾單曲〈Space Oddity〉。翌年,人類成功登月。大衛寶兒懷著對科幻題材的熱愛,運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去回應時代,不僅寫下劃時代金曲〈Life On Mars?〉,隨後亦發展出多個另類人格分身。

擁有異色雙瞳的他,在〈Life On Mars?〉的MV中把原本的金髮染成橘紅色,化了一臉慘白妝容,把眉毛剃掉,抹上彩藍色眼影,塗上閃亮口紅,穿起藍綠色西裝,塑造出外太空搖滾巨星Ziggy Stardust的雛形,掀起華麗搖滾(Glam Rock)的風潮。因為生性害羞,他發現只有將自己「異化」,才有勇氣站上舞台面對觀眾。唯有透過虛假的角色扮演,他才可保存華麗偽裝下那個真實的自己。

雌雄同體,模糊性別界線,如此前衛的造型,顛覆了當時大眾對兩性的刻板印象。作為藝術創作者,大衛寶兒完美演繹角色,不斷利用千變萬化的造型挑戰傳統觀念,建構獨特且富強烈視覺效果的個人時尚風格,為當代流行文化賦予新定義。他身上散發著怪異的美,不論是「神秘妖豔的搖滾火星人」還是「冰冷高傲的瘦白公爵」,別樹一格的打扮總能吸引觀眾眼球。

說到〈Life On Mars?〉,不得不提法蘭仙納杜拉(Frank Sinatra)的代表作〈My Way〉。這首著名的流行曲其實源於法國,後被改編成英文版。大衛寶兒曾為此曲填詞,可惜沒被取用。出於「報復」心態,他決定寫一首新歌,刻意採用與〈My Way〉相同的和弦,同樣以流麗的鋼琴旋律貫穿歌曲,配上結他、貝斯、電子琴、鼓,為這首芭樂(Ballad)營造戲劇性氛圍。就這樣,〈Life On Mars?〉便誕生了。沒想到這次「反擊」,竟意外地孕育出他音樂生涯中、其中一首舉足輕重的作品。

「到底火星上有生命嗎?」( “Is there life on Mars?” )我們仍無頭緒,但至少我們知道有一位「火星人」曾到訪地球,創造奇幻絢麗的音樂世界,成就「紫醉金迷」的七十年代。

注:大衛寶兒於1975年推出單曲〈Velvet Goldmine〉,歌名後來被美國導演Todd Haynes借用,將其電影取名《Velvet Goldmine》,港譯片名《紫醉金迷》,故事靈感來自David Bowie及Iggy Pop的曖昧關係及成名經過。

按:此文原為《電笠 Special Issue【 Classic Meets Contemporary 】(Guest-Edited by Karen Mok) Subject 011:David Bowie》而撰寫,網上帖文部分內容經編輯略為修改。這裡刊登的版本為原文修訂版。

Leave a comment

Design a site like this with WordPress.com
Get started